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在第16期大家讲堂中,北海道大学学友会汉服队为大家分享了汉服的起源和变迁。在第19期的大家讲堂中,汉服礼仪队向各位学友分享了汉服绣染工艺,并特邀大连理工大学华韵汉服社开展中日高校汉服推广交流会。
本期大家讲堂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沈阳药科大学山客汉文化社的同学们,与我们一起对汉韵古妆及手工艺品进行了介绍与讲解,同时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友好交流。
(身着汉服出席本次讲堂的成员们)
汉韵古妆、发型——by 北大学友会汉服礼仪队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妆造印象
——白皙,长眉,红唇
根据史料中记载,古时女子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化妆了,《古今注》中有云“三代以铅为粉”,而这三代便指夏商周。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主要以米粉为底妆,可在《齐民要术》等书籍中找到做法。然米粉吃妆效果差,后便用“铅”融合进去,古人所云“洗尽铅华”便是如此。
若说夏商周的化妆文化还是局限宫廷之中,仅是为讨帝王欢心,那么随着春秋时期的到来,化妆文化便开始渗入进了不同阶层的女性生活之中。
古人重视发型,当时楚国盛行的男子发式当属编,女子发型当属髻。
(左图:编;右图:髻)
秦汉时期妆造印象
——始有彩妆,规范成型
宋代《事物纪原》记载:“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据流传,安置于秦始皇宫殿中的各国佳丽女子为侍奉君主,不经意间创造了“红妆翠眉”,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开始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彩妆风潮。
而中国女性的妆容审美规范,基本成形于汉。受早期道家的“黄老之学”影响,汉代女性的妆容修饰整体上趋于“简朴素约”“清新淡雅”,着重体现女子的本真之美。
秦时男子发型,可参考秦皇陵兵马俑。
秦俑坑出土的战袍武士俑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头顶的右侧梳着圆丘形发髻,称为圆髻;军吏俑、御手俑、骑兵俑,以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脑后梳扁髻。陶俑多把发髻梳在头顶的右侧。或与秦尚右的习俗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妆造印象
——晓霞、落梅、额黄
1. 晓霞妆
据传深受魏文帝宠爱的宫女薛夜来,一夜去见文帝时,不小心撞上文帝桌前的水晶屏风,脸颊红肿一片,却恰似将要散尽的红霞。殷红一片非常好看,宫女们纷纷用胭脂在脸上图画效仿,甚至将其取名为“晓霞妆”。
2. 寿阳落梅妆
传说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躺在殿檐下睡着了,因睡得太熟,梅花的花瓣落在额头上也没有被发现。醒来后,公主发现额头上留下了五朵梅花的印记,怎么都无法擦掉。宫女们非常吃惊纷纷跑来观看,觉得十分漂亮,于是都开始模仿,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寿阳落梅妆”。
3. 额黄妆
灵感源于金色的佛像,《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便为此。额黄妆分为染画法和黏贴法。染画法是用笔蘸取一些黄色的脂粉涂在整个额头上,或者只涂半个额头然后蘸上清水使这些脂粉晕染开来,形成略微过渡的感觉。黏贴法是将金黄色的纸或者直接是金箔,剪成一定的图案,直接黏贴在额头上。
(从左到右依次为:晓霞妆、寿阳落梅妆、额黄妆)
隋唐、五代时期妆造印象
——红妆浓艳、最为丰富
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面部化妆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
1. 隋朝、初唐
隋朝和初唐的妆容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女子会在头上贴花钿,也会在太阳穴的位置涂抹两个月牙一样的印记,名叫斜红。
(化妆顺序: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2. 盛唐
盛唐的妆容可谓历史最浓,眉形和唇型数不胜数。而整体的妆面上,也可通过腮红晕染的多少来判断。
3. 中晚唐
中晚唐时期相比于盛唐时期依旧不减妆容的浓度。日本艺妓便吸取了许多我们这个时期妆容特色。 4.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大割据的时代,很多小国家还是沿袭着唐朝的妆容浓艳特色。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比如位于江南的南唐,就开始转向素雅,画“北宛妆”,一改之前的浓艳。致使“浓妆”逐渐向“淡抹”转变。
唐代男性
幞头: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头巾)。
宋元时期妆造印象
——薄妆淡抹,素雅浅淡
宋元妇女受理教束缚,面妆大多摒弃了唐代那种浓艳的红妆,而多为一种素雅、浅淡的妆饰,称为“薄妆”、“淡妆”或“素妆”。
(宋元特色妆容)
明朝时期妆造形象
——端庄秀美、简约清淡
明代女子着妆明亮大气,面妆淡似无妆,内敛到极致;柳叶眉配以凤眼,眉目皆为情;又一点樱桃小嘴,造就妆面端庄秀美却又不失简约清淡。
明代男子发式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是明太祖首创,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明代劳动人民多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
(左:明代女子特色妆容;右明代男子发式)
清朝时期妆造形象
——含蓄内敛、素雅简约
清朝时期女子妆容以含蓄内敛为美,总体素雅简约。眉毛纤细,形如柳叶弯似新月,眼妆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衬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态。
清朝男子发式
清朝初期——金钱鼠尾辫清朝中期——金钱鼠尾辫的转变清朝后期——阴阳头
(左:清代女子妆容;右:清男子金钱鼠尾辫的转变)
手工艺品:缠花、香囊——by 沈阳药科大学大学山客汉文化社
缠花
古人对于花卉的喜爱更甚当下,不论男女都有在发间簪花的习惯,还会根据四季变化来更换,然自然界的花卉离了根茎很快就会枯萎凋零,于是手工簪花工艺应运而生。
关于缠花技艺的起源时间目前学术界普遍较认可于明朝年间,而盛于清朝年间,民国时期让人惊艳的缠花工艺品也很多。
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坯架上缠绕出各种美术品。坯架以纸板和铜丝扎成各种形状的坯架。缠花的题材有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用于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
香囊
古代人阔袍长袖,轮廓宽大粗放,就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讲究。香囊最早称“容臭”,当时多用辟芷、秋兰、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
香囊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香囊形状众多,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香囊长约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二厘米。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
随着香囊文化的发展,后又逐渐具有爱慕之意,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就如我们通常的概念中,香囊多是定情之物,含蓄优美,倾诉衷肠。
北大汉服礼仪队今后也将不忘初心,举办更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致力于向大家介绍汉服有关知识,在展现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在日人员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增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了解。
撰稿、排版:吕依丹
资料来源:24期大家讲堂
修改、审核:北大学友会常务理事会